豆粕瘋狂的暴漲行情自今年4月上旬持續(xù)到了6月底,價格漲幅高達1200元/噸。就在6月底的美豆種植意向及庫存季度報告助推豆粕價格在7月1日登頂22個月最高點之后,上周行情來了個掉頭向下,豆粕均價4日連續(xù)下跌近250元/噸,部分地區(qū)跌幅甚至達到300元/噸。前期各種炒作輪番上陣鑄造的價格高點,卻在近段時間的突發(fā)性利空因素影響下徹底崩塌了,豆粕真可謂 “一言不合”就跌價!
問題來了,這些所謂的突發(fā)性利空因素有哪些呢?未來豆粕價格是否就此一瀉千里?
引發(fā)豆粕暴跌的主要因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炒天氣、炒資金
我國豆粕價格現階段的大漲大跌最主要的指導因素來自美國大豆種植方面的炒作。目前,美豆新季種植已經進入較為關鍵的開花期,這對降水需求較大。從美豆種植數據來看,截至目前,美豆開花率22%,高于去年同期和五年均值;優(yōu)良率70%環(huán)比繼續(xù)走低,但仍高于去年同期。與此同時,近期天氣降雨緩解高溫帶來的種植威脅,預計會帶動優(yōu)良率的增長,這也是令美豆及國內豆粕大幅暴跌的“罪魁禍首”之一。
當然,天氣炒作的影響之外,資金炒作更是導致了大宗商品全線暴跌。俗話說:央行一聲吼,便知有沒有!這次央行果斷在公開市場回籠資金,開展了900億元逆回購,當天實現資金凈回籠1800億元。得知消息后,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全線下跌,豆粕主力收盤價更是暴跌110元/噸。期貨都跌了,豆粕現貨價格更難獨善其身。
2、一場暴雨澆滅了豆粕上漲的火苗
6月以來,南方洪澇災害愈演愈烈,強降雨共造成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7省(市) 1192縣遭受洪澇災害,嚴重影響我國養(yǎng)殖業(yè)。有機構調研數據顯示,受災地區(qū)的生豬出欄量占據全國的70%,禽類養(yǎng)殖數量十分可觀。本次洪災造成大量養(yǎng)殖場被淹、畜禽死亡,存欄的減少直接影響到豆粕的飼用需求。之前預期的生豬產能恢復期或將向后推遲,但不排除供應減少帶動豬價的持續(xù)走高,從而養(yǎng)殖終端加快補欄,對豆粕的需求初現增長性恢復的可能。
未來豆粕價格是漲是跌,主要看以下幾方面:
1、7月13日凌晨即將公布的美國農業(yè)部供需報告,這份報告是繼6月底季度種植意向及庫存報告公布后的首份報告,因此市場預期將會對數據進行調整。分析師預計,美國農業(yè)部將在報告中下調美國舊作大豆結轉庫存預估,但將上調新作大豆結轉庫存預估。同時,下調南美大豆產量預估。整體來看,預期中報告算得上中性偏多。行情寶認為,本次報告對市場影響僅為階段性,若并未達到預估中的結果,或出現突發(fā)性行情。還有一天,我們靜觀其變。
2、影響未來豆粕價格的主要集中在美國天氣炒作方面。行情寶認為,7月底開始將迎來美國天氣炒作期,屆時美豆期價或將繼續(xù)保持前期的上漲態(tài)勢。也就意味著,7月中下旬豆粕價格或將出現階段性低點。
3、從國內供應角度出發(fā),未來7-9月期間進口大豆到港量或出現一定縮減。有機構預測,三季度進口大豆存在300萬噸的供應缺口。而國內油廠普遍存在豆粕庫存偏低、未執(zhí)行合同偏高的局面,均表現出較強的挺價心態(tài)。因此未來豆粕價格易漲難跌概率較大。